工作动态
新闻检索
热点排行
一位残疾人办起残疾人庇护中心

发布日期:2014-03-05 信息来源: 市残联 字号:[ ]


      “小城故事多,充满喜和乐……”昨天下午,位于市区毓兰华庭小区的“越城区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”内,传出一阵阵快乐的歌声。唱歌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——20多名轻度智力、精神残疾人。据悉,“小康阳光庇护中心”是越城区第一家残疾人庇护中心,它的创办人也是一名残疾人。

  记者看到,庇护中心位于这个普通住宅区的一楼,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,房内窗明几净,卫生间、教室、手工室等一应俱全。在3位老师的带领下,20多名学员有的在唱歌,有的在练习串珠链。

  庇护中心主任沈彪介绍,28名学员年龄在10多岁到40多岁之间,其中有不少是从育才小学毕业的学生。学员们都有轻度智力或精神残疾。在庇护中心里,学员们就像正常的上班族一样,早上被家人送到中心,上午上课,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简单语文、数学知识,如认识钱币等。中午中心提供午餐。下午则唱歌、看电影,从事串珠子等手工劳动。晚上由家人接回家。

  “我们正打算推出‘居家就业手加工’项目,让学员们能学到一些谋生的本领。”沈彪介绍,他和越城区残联有关人士到义乌考察后,刚刚引进了一个手加工项目,比如串珠链,大约经过一周的培训就能学会,届时厂方负责收购。“加工的过程对学员们既是动手能力的锻炼,也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,减轻其家庭负担。”沈彪介绍。

  20岁的小马一边串珠,一边开心地和记者打着招呼。小马是一名自闭症患者,一年前,他的妈妈李女士还在为儿子从育才小学毕业后的出路担忧。因为如果小马呆在家里,她和丈夫将有一人不得不离职在家照看,而现在则减轻了压力,李女士告诉记者,“节省了我们很大的财力和精力。”

  越城区育才小学校长钟小平介绍说,轻度智残或精神残疾人长期呆在家里,不与人沟通,会导致生活能力的退化,对家庭、对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。但由于一直没有合适的去处,导致很多育才小学的孩子不愿毕业。

  记者从越城区残联了解到,轻度的智力、精神残疾人,仅市区就有400余人,如何对他们给予关爱,残联也一直在探索。最终,同为残疾人的沈彪接下了这个担子,聘请了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,办起了这家规范的庇护中心。

  据了解,在市区经营酒店生意的沈彪也是一位残疾人,“我很理解一个残疾孩子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,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一点事。”沈彪说。

  据悉,庇护中心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,学员在这里只需支付10元/顿的餐费,困难学员则无需交任何费用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