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动态
新闻检索
热点排行
微书扇面《史记》——微书者蒋炳贤

发布日期:2015-03-05 信息来源: 市残联 字号:[ ]


    一把全棕黑纸扇,50厘米宽的扇面上,写着10万字的《史记》,1平方毫米写1个字!
   在刚刚结束的兰亭书法节上,视力残疾人蒋炳贤的真金微书作品,如沙粒般大小,在放大镜下,字迹隽永,熠熠发光。
   写微书者,手腕在动,旁人看去却纹丝不动,他似练气功般,非得修得上乘内力,方能运笔自如,气定神闲,否则手一抖动,一个字可能就成了一个墨点。
   67岁的蒋炳贤,身居绍兴县齐贤镇阳嘉龙村的一陋巷里。
   记者前去采访,找村妇问路。“哦,长年躲在二楼阁楼里写微书的,极少与乡人往来。”
   早几年,蒋炳贤白天到绍兴鲁迅故里坐堂,现场书写微书,卖给游客,换取几文铜板,也赚取个名气。
   近来,他嫌坐堂处人声嘈杂,不利于他的创作,索性躲到家里写微书。
   苏轼诗云:“幽人无事不出门,偶逐东风转良夜。”
   而蒋炳贤,却连偶逐东风转良夜也省了。
   不是他不爱春风,而是他视力残疾,左眼失明,右眼视力只有0.2,他说连坐在距离他不到1米处的记者的脸也是模糊的,出门又有何用?
   蒋炳贤,1945年出生在绍兴县齐贤镇溜头村,3岁那年出天花,落下了左眼失明。
   他回忆童年岁月用一个字来形容——“苦”。彼时,母亲给他端来的稀粥“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脸”。
   绍兴县柯桥齐贤一带多扇厂,扇厂为了提高扇子的附加值,会请人在扇面上书写唐诗宋词什么的。于是,周边的许多百姓便以写字为生。
   蒋父粗通文墨,常在家练习书法。蒋炳贤从小耳濡目染,也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。
   15岁,只有小学文化的蒋炳贤参加工作,在扇厂写小楷,写一把扇子9分钱。 
   蒋炳贤写着写着,开始练习蝇头小楷,再后来是微书,逐渐递进,却也写得神韵生动。
  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:何不凭着自己的书法功底,到微书艺术天地里去探索一番?
   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,也没有一个师傅可以请教,一切都靠自己摸索。每天,蒋炳贤伏在桌案上,一写就是五六个钟头。
   十年面壁总成佛。蒋炳贤的微书小有名气。
   他没有文人的清高,他把微书看成一门手艺,他要成为最好的手艺人。
   1970年,他第一次在扇面上书写微书,一把扇子上书写了2万多字的《唐诗三百首》,写了整整100天,当然,这把扇子的所有权归厂里。
   1985年,他创作完成了第一件微书巨作——在9寸的扇子上写《唐诗七百首》、《宋词三百首》,总计7.4万字。
   2007年,他完成5万字的《论语》折扇。
   这些宝贝,蒋炳贤常年压在箱底,从不轻易示人。
   “我的视力不行了,要再创作大量微书作品怕有难度了,这些宝贝不卖哉,要当传家宝。”他说。
   微书自陶醉
   2008年的一天,蒋炳贤偶然听说微书作品可以角逐中国民间文艺“山花奖”的评选。“山花奖”是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,恰似电影“百花奖”、电视“金鹰奖”般。
   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,蒋炳贤决意要到“山花奖”上去“赛赛马”。
   拿什么作品去参赛?他决定在扇面上微书中国“二十四史”之首的《史记》。《史记》有十二本纪、十表、八书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,共计130篇,52万多字。
   52万字写在扇面上,不知要花费多少把扇子?花费多少时间?
   5把!余生!这是蒋炳贤的决心。
   63岁的年纪,0.2的视力,要书写52万字的真金微书,包括他儿子在内的亲人都谓他何求。
   为钱?真金微书作品除了为数不多的人士在收购外,似乎没能如书画作品般卖出天价,而且真金微书的真金粉价格高企,一包0.3克的真金粉价格上百元,一把扇子上的《史记》,光真金粉的成本就需要2万多元,这让靠微薄退休金度日的蒋炳贤手头吃紧。
   蒋炳贤自有他的理由。有业内人士当面奚落他,“搞微书算什么,介小的字,上不了台面。”
   这种不屑激起了蒋炳贤的愤慨,他个性内敛,不喜当面辩驳,而是私下发愤,“我要拿作品去堵他的嘴巴”。
   他开始微书《史记》后,更让他觉得这是冥冥之中老天的有意安排。《史记》作者史马迁,忍宫刑辱而发愤著史,“我这点羞辱算什么”?
   其实,蒋炳贤微书《史记》,另一层深意是:他对这门书法艺术后继乏人的焦虑。“我儿子在办扇厂,会写微书,但是不写微书了,太辛苦了,怕微书真的要式微了。”他说。
   微书,微型书法,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。它虽微小,却也十分讲求笔法、藏锋、结构。
   蒋炳贤开始微书创作时,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视力障碍。他看正常版本的《史记》,尚且字迹模糊,何况要“微书”《史记》。
   他的书桌上常年搁着两面放大镜,一面放置在《史记》前,另一面架到扇面上,方可开始工作。
   写微书者,手腕在动,旁人看去却纹丝不动,他似练气功般,非得修得上乘内力,方能运笔自如,气定神闲,否则手一抖动,一个字可能就成了一个墨点。 
   真金粉是粉状颗粒,加上调金油及胶水蘸在笔尖上,显得又粗又黏,想把字迹写得又小又清晰又有笔锋,难。《史记》中又有许多繁体字,要在1平方毫米的范围之内书写,有好几个晚上,他连一个字都完成不了。
   蒋炳贤喜欢在万籁寂静的半夜开始工作。一个老人,一盏台灯,不知东方既白。
   好几次,他一天连续写字10多个小时,两腿肿胀,鞋子都脱不下,头晕目眩,几近跌倒,但他咬牙坚持。蒋妻更是包揽了所有的家务,她每天招呼丈夫吃三顿饭,其余时间,从不打扰他创作。
   2011年8月的一天,蒋炳贤的第一把扇面微书《史记》大功告成,耗时3年零185天,用笔200多支。
   这是蒋炳贤最为珍视的微书代表作,他带着心爱的作品,自费赴长春参加2011年全国“山花奖”评选,获得金奖。
   获奖没给蒋炳贤的生活带来多大改观,但这是对他的肯定和鼓励——他以残缺的身体与健全人进行着较量,且获得金奖。    
   而这,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还有4把微书《史记》的扇子等着他去完成。
   他又开始每天躲在昏暗的二楼伏案书写,不舍晨昏与昼夜。
   微书是蒋炳贤的世界,他沉醉其中,似乎不屑与这个喧嚷的世道为伍。不过,他又有一搭没一搭地参加评奖,以期获得业内的肯定,让他在微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为决绝和光明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